什音,是流行传播在安海地域的古老民间音乐,由北管系统的管乐、弦乐、打击乐等多种乐器组成的合奏。什音在流传中吸取外来诸多曲调,逐渐成为独立的地方乐种,通俗明快,节奏热烈,是闽南民间音乐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,是继南音之后泉州地区优秀民间音乐文化的遗存,深受广大民众所喜爱。
传说唐明皇梦游月宫时听到仙乐演奏,甚为喜欢;梦醒追忆仙乐,令宫中乐工记述,并演奏,即形成什音,故有“天子传音”之誉。安史之乱,中原庶黎百姓及原宫廷伎艺音乐人员,复沿晋代南来旧路,纷纷入闽来泉。同时,也将中原盛唐时代的曲艺音乐带到闽南,什音遂流传于泉州城乡,代代相传。安海什音在清末较为繁荣,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。
什音可边演奏边行走,也可以定位演奏。它以鼓指挥,以唢呐(北嗳)主奏,箫、“鸭母哒”衬托,三弦、月琴、双青等弹拨乐及壳仔弦、京弦、二胡及四胡等弦乐配合主旋律演奏或加花,形成支声复调式的音乐演奏形式,在闽南民间音乐中独具一格。据传,什音曲谱有400首左右。闽南戏曲中的高甲戏、打城戏、歌仔戏等剧种,吸收了什音曲牌,加以演绎以丰富各自剧种的音乐内涵。
什音均为上辈师傅传承,较为完整地保存古代民间原汁原味的音乐艺术,体现出鲜明的中华民族南北地域文化交流的特征。发掘、抢救、保护什音,古为今用,对丰富和完善泉州音乐史乃至中国音乐史都有积极作用;对开发海峡西岸的旅游资源,活跃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,提高全民素质,构建和谐社会,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。
如今,因经济发展环境变化,原来的表演市场随之发生转变,什音的展示平台日益减少。随着有一定演奏造诣的老一辈逐渐淡出或过世,再受观念制约,及其他艺术种类的冲击,后继人才缺乏,传承人无从培养,濒危状况十分突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