晋江新闻网10月14日讯 9月22日晚,晋江市戏剧中心内传来一阵又一阵的喝彩声,精典折子戏《磕碑》正在舞台上上演,特别的是,这出戏是由76岁的姚道成与其五代学生同台表演的,九位不同年龄的演员同台演绎“杨继业”的故事,壮观场面引来观众阵阵掌声。
这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姚道成传承成果汇报演的现场。这场汇报演出持续了两天,就在前一天,传统经典高甲戏《告亲夫》上演,为戏迷观众带去一场饕鬄盛宴。而22日当晚的《戏看经典——折子戏专场》更是将“传承”大戏演绎到极致,由姚道成的弟子演绎了其传承的《生死牌》、《三击掌》、《困河东》、《追鱼》、《大金桥》等折子戏。在汇报演出的最后,姚道成饱含深情地回顾自己从艺60载的经历,他说“坚守是我的初心,传承是我的使命,希望还能为高甲戏的传承,贡献更多的力量。”
60载高甲情缘 再难再苦他也没有放弃过
姚道成1945年出生于晋江永和,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甲戏代表性传承人,国家二级演员。姚道成从小就爱唱爱跳,是学校里的文艺积极分子。但是,他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会和高甲戏扯上关系。1959年底,当时的晋江民间戏剧团(现晋江高甲柯派表演艺术中心前身)到学校来招生,并不懂戏曲是什么的他好奇地报了名,根据老师的要求现场唱了一首歌,并跟着老师做了一些戏剧里的动作。虽然是第一次做戏剧动作,但姚道成模仿得有模有样,给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。不久之后,他意外地收到了录取通知书。
“我一直记得到剧团报道的那一天。那天是1960年2月3日,正月初七,我从永和来到剧团,天很冷,但是心里充满了欢喜。”姚道成说。就这样,姚道成在训练班开始了集体生活。每天除了练功还是练功。当时,姚道成已经16岁,并非学戏的最佳年纪,“一般学戏十二三岁开始学习,身体可塑性强,我那时年纪比较大身体比较硬,学习一些基本功就很辛苦。但没办法,不管是压腿、劈腿、翻跟斗,该学还是得学,再痛再苦也咬着牙练。”姚道成说自己最不怕的就是吃苦,身体条件比不上别人,那就用练习去追赶。最后,他成为那个训练班里最出色的学员之一。
后来,他师承高甲戏著名老艺人萧迪吉,工文武老生,兼习二花。在训练班学习时期勤学苦练,师承了《困河东》、《李陵碑》、《水淹七军》、《三国》、《水浒》等单本和连台本高甲戏传统剧目,及其传统表演艺术,并从学员成长为剧团的台柱子。
演戏是很辛苦的活,这种辛苦,不只是唱念做打的辛苦,还有夏日高温一层又一层戏服、冬天露天演出的阵阵寒风。而这些在姚道成心里都是高甲戏演员应该承受的,但是有一种苦确是他一直难以释怀的。“母亲过世那天,我们的戏正在上演。戏票已经卖出去了,也只能忍着悲伤,直到演出结束才匆匆赶回家中。这不仅是我这样,干这行的最怕就是碰到这种,那个时候演员少,一个角色就一个人,票卖出去了,海报也出去了,哪怕碰到任何变故,都要坚持演下去。”姚道成说,这种遗憾和苦楚是很多同行都会碰到的,他有有个师弟演出时发高烧,打了退烧针继续上。“心里再悲伤,身体再难受,只要戏里需要高声欢笑,那就必须笑得开心。”姚道成说,只要化了妆,穿上戏服,人立刻要转变心态进入角色里,这才是演员的基本修养。
那个年代,看戏是人们不多的娱乐之一。也因此,逢年过节,剧团是最忙碌的,每年春节,从正月初一到月底,一整个月都没休息过是常有的事。遇到到外地交流演出,为了让更多观众欣赏到高甲戏,他和同事每天从早上到晚上,一天要演三场戏,“高峰期,我们一年要演出300场,几乎没有休息过。”
累并快乐着。因为喜爱高甲,再多的戏姚道成都充满了干劲地上台。除了演出,他也开始带学生。但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,当改革开放的大潮涌来时,戏剧却遇到了最艰难的时期,由于这个行当既辛苦,收入又低,很多演员都选择下海离开剧团。剧团招收不到新学员,怕后继无人,他和同事到处招演员,不仅在晋江各村物色,还跑到永春德化等地招收新学员。那时,人们劝他也下海经商,找各好的出路,但是,姚道成一直记得母亲在他到剧团报道的那天说的话,“母亲跟我说,磨是不会死的。意思就是再苦再累都不要怕,只要认定了就往前走。”心怀母亲的期许,姚道成无论是在练功,还是后来的演出传承过程中,遇到任何困难都带头上,从不曾放弃过。“爱一行就要专一行,无论如何,我这辈子就和高甲绑在一起了。”
将传承视为使命 72岁还在示范高难空翻动作
姚道成文武戏兼备,以武戏见长,且才艺全面,司鼓、器乐皆精。他的老生表演豪雄凝重,激越浑厚,嗓音宏亮,唱念纯正,功架精准,在同行和观众中享有盛誉,是高甲戏老生行当最具代表性的人物。
早在1979年,姚道成就被福建省文化局评为省青年优秀演员,他先后荣获福建省主要地方剧种唱腔会演一等奖、福建省首届水仙花表演奖,并前后以高甲戏创作剧目《施琅将军》中饰施琅、《龙头铡》中饰包拯、《金魁星》中饰何大谅、《高平关》中饰赵匡胤等参加连续多届福建省戏剧会演,均获优秀演员奖。其中主演的《金魁星》于1998年获得文化部优秀新剧目文华奖,以及创作、导演、音乐、表演等四项单项文华奖。他在从事舞台艺术实践的同时,还致力于高甲戏后继人才培养,他的学生中有许多人已成为专业剧团艺术骨干。他不仅在国内传艺,还多次去菲律宾等地传授高甲戏表演艺术,为高甲戏的传承做出突出贡献,因此荣获福建省文艺出新人大赛园丁奖。2018年5月,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。
2005年退休后,姚道成并没有离开他心爱的高甲戏,而是忙于传承,在晋江各个民间戏剧团教学。他教学生,一定要学生吃透剧本,并熟悉每个动作。他会把每个动作,每个唱词都自己演示一遍,再手把手地教学生。姚道成的学生蔡长益记得四年前,72岁的她为了向学生示范高难度空翻动作,连续做了十几次的空翻。“20年前我刚到剧团时,姚道成教我的第一课就是‘戏德’,他说的一句话‘助人乐已光照人,德艺双馨德为本’我一直记得。”姚道成的学生,晋江高甲柯派表演艺术中心国家三级演员陈海森说道。
如今,姚道成仍在本地区许多专业和民间职业剧团中从事教戏和导演工作。这些年,为他们排练了近百台高甲戏传统剧目,培养出一批高甲戏传统表演艺术后继人材,为高甲戏的当代传承作出卓著贡献。
在姚道成家里,一个红色木箱被他当成了宝贝,那里记录着他与高甲戏的一生。里面都是他的各种获奖证书,和珍贵的剧照,里面有不少学生的获奖照片,“这些都是我的宝贝,里面有我的坚守的初心,和我传承的使命。”
记者黄海莲、吴清华